21世紀第三個十年開啟之際,
中國嫦娥任務成為月球探測的亮點。
——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
空間科學與深空探測規劃論證中心
2020年12月17日1時59分,嫦娥五號返回器攜帶月球樣品在內蒙古四子王旗預定區域安全著陸,探月工程嫦娥五號任務取得圓滿成功。作為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科學探索之一,探月工程的成功不僅標志著中國航天向前邁出的一大步,更將促進多個領域的技術進步。
遙想50多年前的“阿波羅計劃”,11年間6次登月的背后是2萬家企業、200多所大學、80多個科研機構、255億美元的投入,大大促進了美國乃至全人類多個領域的技術進步,包括:液體燃料火箭、微波雷達、無線電制導合成材料、計算機、無線通訊等一大批高科技工業群體。另外,“阿波羅計劃”產生的3000多項高科技專利、技術中有1000多項投入民用,比如:液冷服、氣墊運動鞋、水池凈化技術、尿不濕、脫水蔬菜包、核磁共振和CT等;此后,軍事高科技成為美國經濟持續增長的強大引擎,IBM、惠普、微軟、AT&T和高通等美國商業公司因此崛起,極大地帶動了科技發展和工業繁榮。
當下,隨著中國寰宇探索步伐的日益穩健,嫦娥五號實現了“首次”月面自動采樣與封裝、“首次”月面起飛上升、“首次”完成月球軌道交會對接……多項“首次”的背后,是表面采樣機械臂技術、地面測控技術、月球軌道對接技術等多個關鍵領域的技術攻關,也是中國航天突破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關鍵核心技術的體現。嫦娥五號發射實現了四項技術的首次突破,與此相關的專利也陸續被公開、授權:
圖片來自央視新聞
關于月球表面自動采樣,目前可以檢索到適用于探月工程的月壤取樣項目的專利。該發明專利名為“一種帶有導流環的月壤鉆進取芯機構”,以鉆取采樣作為主要作業方式,針對月壤表面、深層物質采樣探測。專利申請人為哈爾濱工業大學,并在2020年6月授權。本發明在取樣設備的鉆進機構和取芯機構之間創造性地設置了導流環,解決了目前鉆進取芯機構進樣端法向提芯力不可控、取芯性能下降,取芯封口器失效的問題。該技術同樣適用于地球上的鉆探取樣工作,具有很強的民用價值。與地面起飛不同,嫦娥五號上升器月面起飛不具備成熟的發射塔架系統,著陸器相當于上升器的“臨時塔架”。為了控制上升器從月面進行起飛上升,名為“一種月球著陸起飛控制系統的閉環驗證系統及方法”的專利披露了一種航天器地面驗證技術,按照探月三期任務要求,對變推力發動機推力大小進行模擬,實現月球軟著陸過程的閉環驗證。專利申請人為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并在2019年10月授權。本專利授權后僅余兩條獨立權利要求,缺少從屬權利要求。同時,該系統涉及控制計算機、動力學計算機以及推進串口卡之間的信號傳輸和處理,為最優化保護相關技術方案,應盡可能從單側描述技術方案,形成來自不同執行主體的全面保護。3、四項技術首次突破——在38公里外的月球軌道上進行無人交會對接
圖片來自央視新聞
探測器的交會對接除了要面對引力環境的不同,還要考慮兩個航天器的重量差異,一旦速度控制出現偏差就會造成兩器相撞。在嫦娥五號的無人交會對接中,主要由抱爪式對接機構完成。2016年授權的名為“對接與轉移一體式空間捕獲機構”的發明專利披露了一種多個相互獨立的齒輪齒條抱爪機構,填補了當時空間樣品對接/轉移機構的設計空白,克服了對接與轉移一體式空間捕獲機構轉移行程長、矯正要求高、可用空間小、輕量化要求高的技術難點。雖然抱爪式對接機構目前主要使用在空間飛行器上,但在民用機械領域同樣有相當大的應用空間,權利要求受到“適用于輕小型飛行器的對接與轉移”的限制,可能影響該結構在其他應用場景下的受保護范圍。4、四項技術首次突破——帶著月壤以接近第二宇宙速度返回地球除了一系列發明專利外,“月球探測返回器”也已申請外觀技術專利,申請人為北京空間飛行器總體設計部。太空返回艙往往展現出圓潤且特別的造型,非常搶眼,它們作為太空的旅客,常常出現在各大科普展覽中。如果把它們的造型運用到日常生活的裝飾中,將為產品帶來關注度和美感。值得一提的是,我國外觀設計產品的侵權認定,一般限于相同或相近的產品種類。而本外觀設計的產品種類傾向于科學儀器,也未提到裝飾的用途,采取同樣外觀設計的裝飾品有可能并不對本專利構成侵權。5、此外,探月工程還需為載人登月進行必要的技術儲備,其中可能包含在月球環境下對于水、氧氣制備的技術。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在2020年1月17日申請了“一種在月球原位制備水、氧氣及金屬單質的方法”發明專利。該發明利用月球月海玄武巖中鈦鐵礦制備水、氧氣和金屬鐵、鈦及硅技術,使得月球原位制備水、氧氣和金屬更經濟可行。目前,人類獲取的月球巖石樣本非常有限,對月球上巖石的認知不足。本專利權利要求所述技術方案限定了以月球月海玄武巖為處理對象,且說明書實施例中對月海玄武巖成分的定義過于精確,這將影響權利要求的解釋和保護范圍。今后,隨著科技的進步,越來越多的國防專利也將陸續解密,中國航天技術成果的轉化也勢必會推進一大批國民經濟其他領域的進步,如:材料與加工技術、能源與動力技術以及信息、通訊、控制技術等。在申請探月工程相關專利時,應認識到外太空環境對技術的影響,并充分考慮技術在民用領域的應用前景,通過高質量的專利為尖端科技保駕護航。探月工程的成功離不開強大的科技力量,也離不開國家制度保護及應對各種風險挑戰的科技支撐力。作為一項體現國家意志的重大尖端科技工程,探月工程自2009年開始就開展了知識產權組織體系建設和管理實踐研究,支撐了工程研制的順利實施。但在實際管理中,探月工程與普通科技成果的知識產權保護相比更具系統性,不僅需要專利權、著作權以及商業秘密、技術秘密的系統保護,還需要協調普通知識產權法規、國防知識產權法規以及國家科研計劃管理法規等多種法律規范,形成系統的法律保護。此外,探月工程知識產權保護的法律規范還具有特殊性,需要平衡知識產權“私權”與國際外空法“外空共有”等原則的沖突。根據相關數據顯示,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外一些航天巨頭企業紛紛在中國申請專利保護,進行專利布局,企圖壟斷這一領域的高新技術,遏制中國航天產業的發展。當下,隨著中國知識產權制度的不斷完善,廣大一線研制人員在具體實踐中知識產權意識不斷提升,使中國掌握了更多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擁有了知識產權保護強有力的支撐。與此同時,隨著國內國際層面的科技合作不斷增加,對知識產權保護的需求也將日益迫切,想要打破國際空間法和傳統知識產權框架的束縛,構建一個統一、可靠的國際空間知識產權法律框架,實現國際知識產權保護的一體化和全球化仍有很長一段路要走。